內功與《老子》裡「損」的觀念

「為道日損。損之又損。以至於無為。」(《老子》第48章)
在上篇文章中我提到《老子》裡有關內功動作與「自然」的觀念。然而跟、觀察及順應其自然的動作卻是聽而容易,做而難。實際上放棄有意識地控制動作、聽任動作、或多或少的觀察及信任存於體內的動作知識是件困難的事。

從道家思想的角度來看,要培養意志與身體知識的對話、找到恰當的平衡及避免被意志所主導 — 總而言之,道家思想反對任何專制和強迫性的做法、過程與制度。上篇文章我提到了內功與內家拳的傳統哲學觀念比起動作、招式、拳套的形式或被意志控制的技巧標準更為重要。 雖然技巧方面的標準也並非完全不重要,畢竟剛開始學動作的時候也需要個標準,並需要瞭解具體的動作怎麼做。但當形式與技巧符合了基本要求,就要去探討較深的哲學觀念,而對練內功者而言,《老子》的「損」即是其一很重要的概念。按照道家思想,為了達到「自然」的過程,要放棄會妨礙發揮自己潛能的行動,藉由放下控制身體的意識,即內功透過身體的解放,逐步使體內硬化的情形消失。但我們不見得會發覺到,也許主要不是自己被拉扯、被阻擋,而是自己不放手。因此道家思想裡更強調「無為」而非「為」。

練內功的過程中,不管是拳術方面或是道家傳統治療方面, 透過「損之又損」、「無為」、「順其自然」並順應動作的自然發生,在一個悉心關料的環境裡(面帶微笑 | 內笑 | 慈)能擴展自己的知識基礎、以使學習進步並達成效果。之前我已經多次提過「潛能」,問題是我在這裡講的是哪方面的潛能或是道家思想裡重視哪種潛能:《老子》一書中的核心觀念是關心及照顧的行為、態度或過程(《老子》第1、2、6、25、28、51、67章:母,牝、雌、生、育、長、畜、養、慈),這些即老子思想認為應該發揮的潛能。之後我會在部落格中發表關於「養生」的文章,因為「養生」指的不僅是「養」自己的「生命」,而是對人生與世界的根本態度。